植绿于心——北京大来绿色行动

    阿拉善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嵌在内蒙西部的沙山中。位于阿拉善左旗西南部的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4大沙漠,也被称为“中国最美沙漠”,她的内部有沙丘、湖盆、草滩、山地、残丘及平原等交错分布。

    2016年8月6——7日,北京大来20余名员工和家属来到腾格里沙漠东源,参与了“植绿于心——北京大来阿拉善沙漠公益植树之旅”。

    8月6日,迎着早晨第一缕阳光,兴奋的小伙伴赶到首都机场,乘坐最早的航班前往银川。银川机场前的集体照,吸引了不少目光。

    这座中阿合作的桥头堡,如今借势“一带一路”的发展机遇迅速崛起,整个城市整洁平和,处处崭露生机。我们在中阿博览会址前留影,西部耀眼的阳光扑面而来。

   

   “同心春”是当地人认可的传统清真餐厅,传统到真的禁止喝酒抽烟,绝对禁止。他家的手抓羊羔肉,鲜美至极。一行人在这里补充日中的能量后,变得更加欢声笑语。

    离开银川市区,行驶1个半小时左右,即到达我们此行的目的地——阿拉善腾格里沙漠生态公益基地。快到基地时,居然下起了大雨,与我们一路结伴同行的基地负责人吴向荣说,你们带来了好运气,这是我们期盼数月的贵雨。

    抵达基地,吴向荣迫不及待地向我们介绍起“生态项目”的缘起。蒙古语意为“茫茫流沙如渺无边际的天空”的腾格里沙漠,正以每年10米的速度向贺兰山、巴彦浩特推进。吴向荣的团队在防沙治沙的实践中,逐步领悟到,“把沙漠变成绿洲”并不准确,是违背自然规律对环境的破坏。正确的做法,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,锁住沙漠边缘,阻止它的推进蔓延,这也正式项目的使命所在。

    吴向荣测算过,要拦住腾格里800多公里的沙线,示范区需运作160年。按照这个速度,阿拉善治沙可谓百年大计,但吴老师淡定地告诉我们,“开始才有希望,坚持就会有收获。”

    一个小时的沙漠植树知识普及,让我们对沙漠植树有了全新的的认识,千里迢迢赶来植下的一棵树苗不过是一个仪式,而将环保行为贯彻在日常,将对自然的敬畏留存心里,才是我们“植树于心”活动真正的意义所在。

    心动不如行动,接下来我们全体人员要亲手种下300棵容器苗,她的名字叫花棒。

    把这颗小小的容器苗完整地移植到沙土中,确保她的根部不受损,是夏季植树成功的关键。

 

    这是我们植树的初体验,伙伴们从运苗、挖坑、放苗、填土、踩实,无不分工明确,团结协作。顶着雨后的烈日,耗时2个小时后,我们圆满完成了任务!

    趁着植树的热身运动,我们来到距离示范林地不远处的沙丘,小试沙漠的浩瀚。贴心的吴老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滑板,带领我们体验了滑沙的惊悚与刺激。

    晚餐,是基地员工摇身变为大厨后奉献的美味佳肴。草原筵席中的极品“羊背子”驱走了旅途与植树后的疲劳,蒙古青年与姑娘优美豪迈的歌声让小伙伴禁不住载歌载舞。晚餐后,我们点燃了象征着生命和光明的篝火,不变的是希望,升腾的是梦想。

 8月7日  与沙漠的零距离接触

    一位去过沙漠的朋友说过,如果你没到过沙漠,你就无法真正理解生命。

    在沙漠中我们仅仅短暂行走了一小段,过一个沙坡要手足并用,气喘吁吁。

    当我们爬到沙丘顶峰,眼前呈现苍远浩瀚的沙漠时,一切都变得飘渺!当看到沙漠中每一处绿植,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叹、讨论,让我们对这里的生命更加敬仰。这也正是像吴老师这样的阿拉善人具有的精神,在恶劣的环境中,默默奉献,坚忍不拔,持之以恒地工作着。

    阿拉善之行,让我们收获了绿色,收获了希望,更收获了承担责任的担当。

 




お問合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