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员经验谈

お問い合わせはこちら
オリジナルコンテンツ 通訳・翻訳者・経験談 時事単語 スペシャリスト登録(求人情報)

译员经验谈

徐滔 (会议翻译)
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,获得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文学硕士学位,并在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研究科修得博士课程学分。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副教授,同时在环境、经济、时装等领域担任众多大型会议的同声传译,从业经历超过15年。2005年起担纲北京大来举办的中日高级译员培训班讲师,致力于中日口译人才的培养事业。

Q 请问口译工作什么地方最吸引您?
A 对我来说,一是可以和教师这个职业相兼顾,另外更重要的是我比较享受口译现场紧张又兴奋的气氛,在那样的情境下能够把自己的潜力激发出来,常会出现一些神来之笔。再者自己的工作能让双方沟通顺畅,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。
Q 看来您是那种在越紧张的气氛下,越能激发出活力的个性。
A 紧张是当然会有的,比如碰到不熟悉的内容,一定是会紧张的,但是重要的是如何控制住,所谓把压力转化成动力。
Q 那么您在这种紧张感弊大于利的时候,会用什么方法去控制呢?
A 一方面可能是我性格相对来说胆大一些。另一方面是要有充足的准备,把准备做到最全面,只要尽全力准备了,感觉到现在我能做到的就是这么多了,心里就不会慌了。即使是出现听不懂的地方,也不会觉得不甘心,因为这就是我目前最好的水平。所以只要准备做得越充分,就会越有自信,就越不慌。
Q 心态也很重要,准备更重要。
A 对,做口译心态即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。
Q 那么像一些缺乏经验、特别容易紧张的人,很有可能会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,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?
A 类似的情况我在特别累的情况下也出现过。但是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自我保护,让自己有一个逃避的理由,但是当你知道即使空白了也逃不掉的时候,就只得迎上去了。平时可以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,最好的就是“我做好准备了”。另外可以允许自己有一点小失误,若过于紧张可以做一下深呼吸。
Q 那可以谈一谈实践中的小技巧吗?
A 技巧的话,比如说开口稍微慢一些,把翻译的语速降慢一些,这样可以慢慢让自己镇静下来。另外是千万不能有躲开的念头,要暗示自己躲也躲不掉,同时不惧怕失败。
Q 那心态方面是这样,关于准备工作,您平常会做哪些日常的积累呢?
A 日常的积累的话,一方面要多涉猎,对于口译而言,没有什么知识是用不着的,只有靠平时多看多听,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,才不会出现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的情况。作为口译工作者而言,大脑就得像24小时不间断的雷达,需要去捕捉各种各样的信息,不拒绝任何新的东西。二是要有了解,不一定要求精通,但是脑海中要对这个知识有印象。三是要做总结,比如我自己会建一个单词库,刚开始不一定要多完善,可以之后慢慢填充进去。另外对于自己的表现也需要做一个总结,比如回想一下当天哪个词、哪个句子没翻好,或者思想不集中、容易出现疲劳的状态等等都需要分析,好与不好的地方都需要做一个反思。四是可以将资料进行归类,比如常碰到的像环保、汽车、知识产权之类的内容,可以做一些分类整理。比如把这个行业、领域特有的表达方式摘出来,这个工作可能会花上两、三个小时,但是如果现在不做,将来再碰到的时候再找这个资料,那花费的时间就会成倍了。另外,我认为对于年轻人而言,完全可以有一个自己比较主攻的专业或者领域,这应该也是今后的趋势。所以平常的积累可以分一分主次,重点学习自己感兴趣或常碰到的领域,再兼顾其他。
Q 那么对于一个具体的工作,您一般会提前做哪些具体的准备呢?
A 事先的准备做得越细越好。比如接一个金融类的翻译,首先要了解是金融里边的哪个部分,将对方给的材料充分利用好。可以将一些不熟悉的单词自己手写下来,加深印象,并且因为是自己写下来的,当你突然忘了这个词的时候,能够立刻反应到是写在这张纸的哪个位置,但是打印出来的资料就未必有这个效果。而且不仅仅只是把日语和中文对应上,必须将这个词的意思理解透彻。
Q 就是把它变成自己的。
A 是的,这其实是一个吸收新知识的过程。第二个直接的准备就是对这次活动做全方位的了解。比如说这次活动牵涉到哪个银行,了解该银行的背景,了解其最新动向,这也是一个大的背景知识。另外是谁做发言,关于这个人的背景也必须要心中有数。比如他的新主张,或者他的个人特点等等。对发言者越了解,就会很容易明白他想要表达的意思,达到用声音表演的状态。要把发言者的心情、情绪,现场的气氛传达出来的话,不仅仅是语言,还要学会运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。
Q 那么您平常会在声音的训练上下功夫吗?
A 我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,就是朗读。在看书、看杂志、读报纸的时候,看到一些比较好的文章,无论中文、日文的,我都喜欢放出声音来读,做朗读的训练。争取把声音的抑扬顿挫及节奏都把握到位,这样真正上场的时候也就自如了。另外一个习惯,我会常用手边的资料做翻译的练习,如果遇到不知道的词,就马上查,或者遇到不熟悉的内容我会马上动手去了解。除了平常的视译练习之外,我也会做一些同传的练习。比如每年两会期间,温总理会有一个记者招待会,我一般只要有时间,就一定会看转播,做同传的练习。因为两会讨论的话题都是社会最大的热点,这些热点问题也是我们做翻译时常出现的话题,从中可以知道国家的大政方针,也能够查缺补漏,把自己从来没有涉及过部分补一补。
Q 对,两会是一个浓缩的精华。
A 是的,另外就是在那样的气氛下会非常有现场感,这也算是一个临场模拟的练习。
Q 那么说到现场,就不得不提到瞬间记忆力,不知道您对此有没有一些好的锻炼方法呢?
A 瞬间记忆力的训练说到底就是练习机械的记忆力,先一句话,要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,然后三句话、五句话,十句话,这样连续的练习是很有用的。我曾经请教过一些参加过欧盟同传培训的译员,因为欧盟的同传做得最专业。他们表示,在欧盟培训的时候首先就是练习瞬间记忆力,放一段录音,不允许你动笔记,强迫用脑记,等养成这个习惯之后再加入笔记。你可能一次只能记一句话,以后慢慢的,你可以记三句话,记五句话,记十句话。因为翻译时候的记录是脑记和手记的一个平衡,要找到自己的办法。因为有的人脑记记得多,有的手记记得多,但是脑记是基础和前提,而要追求翻得好的话,必须做到理解透彻。我个人而言,会更加注重理解力。对于别人说话的逻辑,我会用脑记,比如他一段话中的前后关系,是并列的,还是因果,还是转折,这种逻辑关系需要在脑海中整理清楚,而其中具体的内容,我会用笔记录这个词最开头的一个字,方便记忆。
Q 是的,像这样的方法对于口译初学者而言是相当有用的。不过我们也知道,口译不光是一个脑力活,更是一个体力活。您平常会有什么方法来保证工作的精力充沛吗?
A 要保证工作的良好状态的话,我认为首先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,如果第二天有工作的话,我一定不会熬夜,哪怕有时候时间特别紧,还来不及准备完的时候,我也会早点睡,第二天一早起来,哪怕是早上四五点钟起来完成也行。另外的锻炼就是,平常我会坚持走路上下班。
Q 我们知道现在有许多年轻人都有做口译、做同传的志向,但是这并非一蹴而就的,那么作为前辈和老师,您有什么话想要和年轻人分享的吗?
A 我觉得要说分享的话,有一句我认为能算是我现在的座右铭的,就是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”。任何事情只要做到尽人事待天命,就可以了,因为结果如何往往不是自己能决定的。我要做的就是耕耘,如果我真的已经付出努力了,那今后总会有收获的。还有不要老想着去找捷径,那样会让人迷失的。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思路,想想不做一定没有成果,做未必有成果,但是做了就很可能会有成果,那就可以了,就做吧。

后记
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”,其实真理常常就蕴藏在再朴实不过的话语里,那我们也借着徐老师的这句话作为今天访谈的结束语,与大家共勉吧。
<<返回